2025年6月,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在最新一期简报中,高度评价ERC与安保医疗合作推动的国际复苏创新项目。旨在通过心肺复苏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进旁观者CPR的实施,进一步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中国原创技术方案迈向国际舞台
ERC简报(ERC Newsletter)每月定期向外发布欧洲复苏委员会的重要信息、重大事件以及心肺复苏领域最新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此次,国际合作典范,深度解析ERC-安保医疗合作成果
院外心脏骤停(OHCA),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这些病例中几乎一半有旁观者在场。 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的使用,已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心肺复苏实施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旁观”到“行动”的生存突破
流行病学数据证实,49%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有目击者,但全球仅有32%-45% 的病例实施了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1]。有效的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的关键决定因素包括:
公众PAD项目:在公共场所部署AED,可将除颤时间缩短4.2分钟,使出院存活率提高48.7%[2]。欧洲复苏委员会(ERC)与安保医疗合作,通过可量化、可扩展的培训模式 , 依据ERC 2021指南,在全中国范围内,已对超过60万人进行了基本生命支持(BLS)的培训,并颁证。
安保医疗专有的基于人体模型的评分系统集成了心肺复苏质量实时反馈功能,可以生成可不断改进的心肺复苏质量评估报告,解决了培训中关于不能获得胸外按压份数(CCF)和通气时间的不足问题。
从“经验依赖”到“精准复苏”
当前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CCF≥80%)。但是,按压中断超过10-16秒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样会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3]。
由安保医疗研发的CPR-通气智能联动的技术创新,在按压暂停期间,心肺复苏机触发呼吸机,减少了无血流时间,提高了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水平。
最新研发的多模态复苏系统EMS-600 ,将机械心肺复苏(CPR)、二氧化碳分压图指导下的通气以及自动除颤,集成在一起,简化复苏操作流程,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协作,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ERC-安保医疗合作证明,技术创新与公众参与是破解OHCA生存率瓶颈的关键。”随着中国AED网络持续扩展,以及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一个“人人敢救、设备智救、体系联救”的全球急救新模式正在形成。
[1]、N Engl J Med . 2015 Jun ;372(24):2307-15.
[2]、Resuscitation . 2022 Mar:172:204-228.
[3]、Resuscitation . 2024 Oct:203:11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