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184条“好人条款”的出台,为善意救助者筑起法律防线。该条款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立法突破,直指“扶不扶”“救不救”的社会痛点,通过法律条文为公众注入急救信心。
但法律保障并非万能。调研显示,公众对AED的“不敢用”心态仍普遍存在。部分人担忧设备操作失误引发纠纷,或因急救知识匮乏而“越帮越忙”。这种认知鸿沟,恰是AED普及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如何破解“不会救”难题?
安保医疗AED通过技术革新,将急救门槛降低。其设备采用双相波除颤技术,能自动分析患者心律,仅在检测到可除颤心律时建议电击。智能语音指导系统以清晰指令引导操作,从开机到电击的每一步均有明确提示。
在实际案例中,安保医疗AED设计优势得到验证。设备自动分析心律、充电、提示电击的全流程,显著降低了操作难度。
公众对AED的误解仍需澄清。例如,有人认为“未受过培训不能使用AED”,但专家强调,现代AED的设计初衷就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安保医疗AED有图示说明,使用者只需按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从“有AED”到“敢用AED”跃升
AED的普及不能止步于“设备到位”。当前,部分场所存在“重配置、轻管理”现象:设备被锁在柜子里、电极片过期未更换、维护记录缺失等问题频发。安保医疗AED通过物联网技术破解管理难题,设备内置自检功能,向管理者推送预警。
对于公众而言,当AED成为公共场所标配,当“科学救”取代“不敢救”,我们离“人人敢救、人人会救”的社会目标更近一步。